一、工程建設中對于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對于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工程建設作為一項人為的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由于工程建設改變了當地的地形或水文狀況,當地的土壤狀況、河流狀況、植被狀況甚至局部的氣候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導致當地的許多生物不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為尋找食物和新的遷徙地而被迫向其他區域遷移,生物的生活習性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繁殖量較少甚至死亡,生物多樣性減少,另一方面,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廢棄物會保留在土壤中或者水流中,造成較為嚴重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工程建設中對當地地質造成的影響還會導致當地自然災害的發生。
(二)對于社會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于工程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和居民的居住狀況進行一定的調整,有時會涉及到居民的遷移和基礎設施的拆除,工程建設中對于遷徙人員的安排和對于居民遷入地的基礎設施的再建都涉及到許多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調整問題,工程的建設可能會造成較大的利益糾紛,造成社會不和諧不穩定。工程建設還可能對當地的文物古跡造成較大的破壞,使許多的文化古跡永遠消失,由于工程建設的影響,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狀況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氣候的變化會造成當地蚊蟲疾病的增加,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會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土壤的肥力下降會導致當地居民的收入減少,對居民的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在工程建設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一)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機制
在實施一項工程之前一定的預測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生態環境評價機制的建立可以讓工程施工單位對于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施工之前對于施工地點進行有關地質、水文、生物的調查,根據調查的數據總結出工程建設將會對當地造成的影響,并研究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防治的措施。在工程建設中,建立生態環境評價機制時應該考慮經濟、工程、環境三方面的關系,對工程建設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在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的矛盾上,應該加強調查研究,盡量避免由于工程建設的布局規劃不合理而造成對環境難以消除的傷害,在調查的過程中應該廣泛的收集當地的環境信息,并運用信息來進行科學的預測,通過運用一定的模型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模擬,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加強研究對預測后產生的問題的解決措施,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案。
(二)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工程建設中
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該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工程的效益為工作的主要目標,在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都應該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工作的理念,在設計階段應該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狀況,建構一個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工程環境,選擇一個合適的工程建設計劃;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該采用環保的技術措施,采用綠色的有利于動植物生存的建筑材料,盡量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為生物提供一個安全可高的場所;在工程的完成階段應該要對當地的環境狀況進行檢測,對比之前的環境狀況,如果有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地方應該及時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把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的水平。
(三)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工程建設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可避免,因此工程建設后的有必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工程建設對于區域的經濟和生態環境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大部分情況下,工程建設區域難以使當地的生態環境系統得到恢復、經濟狀況得到改善,所以工程建設完工后還應該建立健全對當地的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補償的范圍,針對這些需要進行補償的地區采用一些合理有效的手段來進行解決,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在彌補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打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綜上所述,在工程建設中應該針對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對工程建設后產生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思考,科學合理的開展工程建設前的施工規劃,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處理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的和諧穩定發展,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地了解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建設一些臨時性的生物避難所,讓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保持,在施工后還應該針對有關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把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強成 . 施工環境監理進度及成本控制 [J]. 中華建設 . 2013(02)
[2] 焦濤 . 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內涵及要點淺析 [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2(05)
[3] 崔萍 . 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對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 [J]. 科技傳播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