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貴州少數民族中的原生態音樂,是當前音樂傳承中要做的頭等大事,面對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要逐步消亡的態勢,更需要保留民族文化的精華,讓子孫后代還能欣賞到這些來自于大山的聲音。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原生態
貴州少數民族的原生態唱法風格各異,類型多變,并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承載著不同的角色,也擔當這不同的功能。有些音樂的藝術特色非常鮮明,并且也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比如苗族中的飛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由于大量的自然聲音存在于民間音樂中,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價值以及社會價值,所以對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資源地開發以及保護是當前需要關注的熱點問題,保護不要停留在簡單的美層面,要從深層次和深角度考慮問題,挖掘文化價值,以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另外表演形式不僅只局限在舞臺上面,更應該回到其發源地,通過了解其產生到發展的動態過程,讓研究更為全面。
一、貴州原生態類別的主要音樂介紹
貴州地域居住著我國很多古老的少數民族,加之該地域交通閉塞,和外界交流的機會很少,所以很多原始的音樂被流傳下來,并且多類型的少數民族,也帶來豐富多彩的音樂表達形式。其中苗、布依、水、彝、瑤、土家族,各類豐富的音樂,極富有特色,無論從音樂的審美到音樂的觀賞都有很多原始古老的文化傳承,所以極具研究價值。以下主要介紹兩個民族的音樂。
(一)水族音樂
在貴州高原的南方柳江湖畔,有一個可以與鳳凰羽毛相媲美的地方,就是“sui“,也是“濉”的民族,該民族是貴州的一個古老民族,但是為了稱呼和寫作方便,很多史學家也將該民族稱之為“水”族,水族在很重要的節日都要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水族音樂主要分為,民間的歌曲、說唱、器樂和歌舞等幾方面。
(二)苗族音樂
苗族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并且音樂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內容范圍比較廣,因為唱腔的不同也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苗族的歌曲在崎嶇荒僻的自然環境中,很多山民在生產之余會以唱歌的形式作為自己的娛樂方式,并且環境導致他們的性格奔放熱情,那么這些性格也體現在他們的歌曲創作中,比如粗狂的“飛歌”,這是以房族為中心的社會聚合方式下形成的,主要適用于傳統的婚戀習俗中,歌曲更體現深沉和委婉。另外少數民族比較重視祭祀,由于生活閉塞,所以不了解相關的自然規律,為了求得來年的風調雨順,就需要進行祭祀,在祭祀中多用歌舞表達對神的敬意,另外,苗族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古歌”也是苗族民歌的代表之一,在古歌中唱到“齊達希外”,主要表達的意思是開天辟地。內容多以敘述天地的形成為主,其中介紹有關人類的起源。這些歌曲沒有文字記載,都是憑借著口傳和心記。
二、原生態唱法的特點
民族唱法中很多內容都吸收了戲曲和民歌的唱法凈化,并且也融合西洋美聲唱法,特點是嗓音清脆嘹亮,韻味十足,其中配以形體標準,民族唱法主要是歌頌祖國,整體的聲音特指細膩悠長,伴有美聲唱法中的圓潤以及明亮。但是原生態唱法也更強調聲音的“真”。突出體現出民族性和自然性,一切的唱法都是由新而生,更是體現生活所以隨口既來,讓自然和人文結合在一起有一種渾然天成之感,其中沒有參雜更多的修飾以及加工,運用最為原始和最為民族的東西表現出聲音的特質,所以不是天籟勝似天籟。在技巧和唱法方面,更強調技巧上的純天然性,通俗點說是依靠唱歌者良好的嗓音天賦以及歌唱能力,演唱者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和學習,所以聲音都是依靠嗓子“喊”出來,這樣的聲音富有極強的穿透力,并且帶有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更接地氣。
三、貴州原生態音樂在民族音樂教育中的重要貢獻
(一)傳承原生態音樂
為了能夠有效的拓展原生態音樂的傳承途徑,貴州教育系統中很多領導高瞻遠矚,在各大藝術專業類院校中,開設原生態的專業班級。比如現在貴州大學主要就開設侗歌班,苗歌班,花燈班等。通過系統的培訓,讓培訓班的學生掌握原生態唱法,并且可以站在舞臺上給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國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通過培訓這些原生態唱法歌手,在接受系統化的專業教育以后,努力提升音樂理論知識,有助于提升他們音樂素養的提升,當他們再回到田間地頭后,可以將這些原生態的東西深入推進,可以有更多的人繼續傳承。另外為了讓孩子從小了解家鄉的音樂,貴州省的小學音樂教材中,都加入相關的民間音樂學習內容,主要是鼓勵各民族的學生積極地參與保護家鄉文化的進程中。為自己家鄉的藝術感到驕傲,樹立自己的自豪感。
(二)推廣原生態唱法
我國各級各類政府對民間原生態音樂都大力的推崇,提供財力、人力、物力的各方面支持,并結合國家對音樂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理念,努力發展,支持和扶植藝術院校的原生態唱法,目前很多大中型的音樂院校都組織專門的課程,請民間老藝人來到學校給學生口傳心授原生態的唱法,并且組織音樂人深度地研究其唱法,這樣才能讓原生態唱法真正的傳承下去。
結語:貴州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老一代音樂人地努力密不可分,尤其是早期原生態音樂的采風、記譜,并把民族音樂都融入到貴州的高校音樂教育中,這為今天民間原生態音樂地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鵬祥.美學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原生態唱法[J].音樂時空.2013(09):12-32.
[2]王會; 夏從亞.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當代發展問題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23-56.
[3]史小亞.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原始困境與現代傳承——基于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視角 [J].貴州民族研究.2015(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