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北道情是陜西陜北地區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好戲曲劇種之一,在歷史上,陜北道情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發展,也有輝煌時期2008年的時候,陜北道情被入選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但是,近年來,陜北道的發展卻不容樂觀,如果陜北道情在非遺視角下在不把保護引向發展和傳承,將會面臨滅亡。
關鍵詞:非遺;陜北道情;探究
陜北道情是陜西陜北地區的一種漢族的戲曲劇種之一,陜北道情發源地在陜北清澗縣東解家溝的玄武村,原名就叫"清澗道情",源自于清朝道光年間,在陜西沂州的一些道情的藝人到清澗演出,結合了山西道情的藝術特點,又與清澗當地的民歌比如秧歌等藝術特色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清澗道情。在2008年的時候,陜北道情被入選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
其實,所謂道情,最先起源于古代的道士的念經和演唱關于道教中的情理二開始的,道情最開始產生是在唐代,其藝術特色多適用于詩歌的贊頌體,到了民間后,吸收了民間的詞調和曲牌,演變成了新的道情。陜北道情的發展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陜北道情在表演的過程中多用說唱和地攤坐唱還有化妝表演和舞臺演出等形式,但是陜北道情的發展和道教是有密切聯系的,和道教的發展有著一種無法割裂的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陜北道情發展現狀陜北道情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對陜北道情這一寶貴財富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長期以來,時代遺傳下來的陜北道情都是采取的口耳相傳的形式,這種形式包括了家庭的傳承和區域性的傳承。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陜北道情的家庭傳承和區域性傳承都在慢慢的消亡,其藝術現狀表現十分不容樂觀。
首先,作為陜北道情的行家多數在于老年人,陜北道情的傳承面臨著斷代的危險,老年人在慢慢的離開人世,通過口耳相傳留下來的東西和優秀的藝術傳承是越來越少,甚至許多原始的劇本面臨著絕跡的危險。
其次,陜北道情市場也是越來越狹窄,歷史上,陜北道情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陜北道情越來越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生活,如今的陜北道情的演出活動多數都是在農村廟會上,陜北道情的沒落也代表著陜北道情的發展有著下滑的趨勢,并且了解陜北道情的人也越來越少。
再次,陜北道情因為柏涵了豐富的道教和歷史文化知識,青年一代了解陜北道情內涵的人越來越少,后繼者更是少之又少,有個別知曉陜北道情重要的,也不了解其文化內涵,陜北道情若果再不發揚,只會面臨著失傳和滅絕的危險。
最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陜北道情的研究無論從演唱方式還是內涵的深入研究,都必須引進專業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專業研究人員的缺乏也是陜北道情不能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專門研究人員研究陜北道情可以把陜北道情的發
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探究非遺視角下的陜北道情的傳承
首先,作為陜北道情有許多原始的,傳統的文化歷史因素,陜北道情本身就是一部文化歷史的優秀傳承,無論是在陜北道情中的劇本的結構還是語言的風格還是藝術特色都融入了陜西的藝術、地理、歷史、文化特色,具有活化石的意義。因此,陜北道情已經面臨著保護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的局面。陜北道情的保護必須從傳統劇本的內容特征上就加以保護。從陜北道情的內容來看,其實有很多包含了陜北地區的風俗文化特征的,有些傳統的劇本包含了很多民俗風俗的現象,比如有探討男女感情和天地之間哲學的問題,劇本的框架更是歷經幾代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人文特征凝聚而來,凝聚了很多代陜北藝術特色。因此,保護陜北道情其實就是保護陜北文化歷史。
其次,陜北道情有著獨特的陜北藝術表現形式,陜北道情和陜北的民歌和說書還有本質的區別,陜北道情是以道教音樂風格為基礎的,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藝術價值。而這種藝術表現方式在民間也是陜北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表現,陜北道情以教化為主要內容,運用了非常多的民間俗語,十分的隨大流。因此,陜北道情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就更為重要。
最后,陜北道情的保護,還要多運用新時代、新媒體技術,采取傳統的口耳相傳的傳承模式已經不能夠更好的做到陜北道情的保護和傳承,反而只有消亡。在新時代,應該用新的眼光做好傳承和保護。比如在2011年12月19日,《陜北道情》的音樂專輯就在西安首發,這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道情的進一步傳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示范和借鑒作用。陜北道情自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但是現狀也是十分明顯的。老藝人謝世,傳承面臨緞帶和青黃不接的局面,只有緊的整理和做好搜救工作,才能進一步保護陜北道情,才能培養后備力量,出專輯的形式打破了以前的口耳傳承形式,很大程度上探索了一條全新的陜北道情的保護路徑。
綜上,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陜北道情的保護應該提到傳承和發展上,不能故步自封,才能把陜北道情的藝術特色發揚光大,才能真正做好傳承。
【參考文獻】
[1]曹永琴,陜北清澗道情的調查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4月
[2]溫燕,陜北道情的音樂考察與文化研究——以子長縣強家溝道情為例,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6月
[3]李寶杰,區域—民俗中的陜北音樂文化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3月
[4]朱珠,淺析陜北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通俗歌曲,2015年1月
[5]石富霞,陜北地區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探究,寧夏大學,2013年3月